首页 >资讯 > 正文

数据洞察 | “五一”不追“诗与远方”,也能过个“文化味儿”十足的假期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3-05-02 16:06:24

今年“五一”,是疫情后的首个春日长假期,强烈的出游态势、高涨的消费热情,瞬间令各地车票、门票罕见“售罄”,各景区再现“人从众”名场面。对于不想出门又想拥有品质体验的人群来说,“充电”游也成为不二选择。


【资料图】

在上海,遇见博物馆的预约门票在节前早早告罄。广州南越王博物院、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因客流过大不得不采取客流管控、关闭展区等措施,广州博物馆入馆人数仅4月30日就达到107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倍!在文化大省河南,身穿一袭古装的“杜甫”现身河南郑州博物馆和郑州大剧院,以现场互动大唐知识问答送演出门票等方式迅速引客入“豫”。假期前两日,郑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3.5万人次,创造假日入馆人数新历史。浙江博物馆正推出“越地长歌”“钱江潮”等专题展览,肆意洒脱的现代文艺与跌宕起伏的近代革命历史交织,假期首日客流量就达到15570人次,对比今年春节日均客流量12246人次,表现十分抢眼,预示着“五一”假期该馆人气将持续高涨。

4月29日,位于上海静安区的遇见博物馆观众正排队进馆(来源:ZAKER新闻)

5月1日,南越王博物院发布门票售罄消息(来源:南越王博物院公众号)

5月1日,鸦片战争博物馆发布客流管控信息(来源:鸦片战争博物馆订阅号)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在4月29日闭馆前发布的朋友圈(来源:钱江晚报)

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文博场馆也使出“十八般武艺”迎客入馆,如首都博物馆等30余家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延时开放服务模式;湖北省博物馆“请”出越王“天下第一剑”令排队观众绕馆半圈也要一睹其风采;江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以沉浸式戏曲表演《金陵·王府往事》让畅游园林的游人们心头重新浮现“金陵往事”;内蒙古恐龙、湿地博物馆以“科技+”打造全景沉浸式观展体验……

4月29日,北京多家延迟关闭博物馆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五一”假期首日的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展区(来源:极目新闻)

近些年,《只此青绿》《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国家文化宝藏类视听节目纷纷走红,去实地探访、触摸这些历史璀璨明珠的“文化游”悄然兴起。全国各地的文博场馆也仿佛被激活,“打开方式”不断刷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倾力传播。无论是三星堆黄金面具、还是丑萌“马踏飞燕”文创产品,再到取材唐陶珍品延伸开发的《唐宫夜宴》《水月洛神》等舞台演艺,以及席卷全国的考古盲盒风,都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冲上热搜,引来暴增的打卡客流。

毛绒铜奔马玩偶与甘肃省博物馆馆藏铜奔马造型(来源:张铁梁 摄/视觉中国)

文创产品(来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原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健看到今年“五一”博物馆的线下观众迅速回归,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油画精品展成为新宠。除了对不少博物馆以针对性运营方式一改“少有问津”的惨淡之状感到欣慰外,刘健与他的同行们也产生了一丝忧虑:博物馆展览的观众人数真的是越多越好吗?以观众流量作为衡量展览优劣的标准真的科学吗?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五一”假期,线下实体展重燃火热,而疫情时亦收获颇多关注的博物馆线上数字展却逐渐归于寂静。

刘健表示:“博物馆应当在内容突出、设计精美、知识含量丰富的原创性展览上保持主体性和专业性,为观展的舒适度、体验感和现场知识的可达性提供充足保障。”

游客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叠鼓形狩猎场面贮贝器”(来源:新华网)

杭州临安博物馆推出一部手机自主游博物馆,图为游客使用手机了解“吴越胜览——吴越国精品文物陈列”主题展(来源:今日临安)

事实上,博物馆游始终拥有一批热爱文化考古的固定群体,但假日中博物馆仍频频霸上C位的背后,也应该看到走马观花式的风光打卡式游玩,现如今已并不能完全满足大众对高品质休闲度假体验的需求,在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释放出更强文化魅力的新发展阶段,精神满足和品质服务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核心诉求,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愈加显著的“刚需”。人气爆火的特展活动、全息技术还原的重磅展品、不断“出圈”的文创产品,的确是因为掌握了文化元素要与市场需求、时尚潮流适当融合的要领,为文博场馆迅速打开了“流量密码”。而要让文博场馆实现真正的“人气长虹”,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殷实的文化家底做“讲好故事”的文章,巧妙地融合科技手段、融入日常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立体、真实地呈现,让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带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实现搞“活”文物、搞“懂”文化,真正满足新时代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天天时快讯】发明专利官费多少_发明专利官费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精彩推送